清疹祛湿汤

百草养元止汗汤治疗多汗症

百草养元止汗汤属于纯中药汤剂,出于北京李慧英医生,适用于:原发性多汗症、继发性多汗症引起的(手汗、脚汗、头汗、腋汗、体汗等)


多汗症在中医属“自汗”、“盗汗”范畴,分为两大类


一、虚证自汗

1、气虚自汗

临床表现为汗出,或恶风,动则加重,或劳累后加重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少华,舌淡苔薄白,脉弱。是由卫气虚弱,不能固表,腠理开泄,营阴不守,津液外泄引起。多见于表虚之人或表虚之人受风寒。  


2、阳虚自汗

临床表现为自汗,汗出清冷,畏寒,或形寒恶风,乏力,易于感冒,多见于久病或吐泻后的患者。阳虚自汗既有乏力等气虚的表现,又有怕冷等阳虚的症状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提出了阳虚漏汗的证治,“太阳病,发汗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曲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”。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。  


3、亡阳自汗

大汗出、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,为气虚甚所致,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厥逆、脉微欲绝,多见于阳气暴脱、生命垂危的患者,由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、卫外不固所致。治疗应采用回阳救逆固表法。  


4、气阴大伤之脱汗

临床见汗出如油,气喘不休,体温骤降,四肢厥冷,但欲寐,两目无神,脉微细欲绝等症状。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后期,患者气阴大伤,气不摄津,卫阳不固,津液外泄而汗出。  


5、血虚自汗

妇女产后,或大出血的患者,若见汗出,动则加重,恶风,气短,懒言,倦怠乏力,脉弱等临床表现,是因产伤血或大出血,气随血脱,卫阳不固,腠理不实而致自汗。  


6、气阴两虚自汗

患者多久咳不愈,肺气耗散,肺阴亏损,脉虚数,每于咳甚则气喘自汗。  


7、气虚湿郁自汗

无外邪入侵,素体气虚,湿邪不化,阻于中焦而见汗出,患者多腹胀、胸闷,食后腹胀加重。由气虚所致的湿郁所致,当用益气化湿法治疗。



二、实证自汗

1、营卫不和自汗

临床症见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或半身出汗,或局部出汗,周身酸楚等。为风邪袭表,营卫不和,腠理开泄而汗出。  


2、风热自汗

临床见身热,微恶风寒,无汗或额有小汗,咽红而干,干咳无痰等症状。多属温邪袭表,卫气郁阻,腠理开合失常,故无汗或少汗不畅。  


3、风湿自汗

临床见汗出身重,恶风发热,身肿酸楚,小便不利,苔薄腻,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。风为阳邪使腠理开泄而汗出,湿为阴邪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,风湿相合侵袭人体,可致周身关节肿胀酸痛。若临床见自汗,恶风,声音重浊,身重体倦,口淡无味,腰酸腿软无力,无恶寒发热,大便溏薄,苔白腻,脉沉缓或沉濡等症状是伤湿自汗,是湿邪阻遏,阻于三焦,脾胃受湿所致。  


4、湿温自汗

临床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,出汗以头面为多,身热不扬,身体困重,口腻作渴,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等。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。湿热蕴郁,无处宣泄,故阵阵热汗外出,初期湿热在上焦,故出汗以头面为多。  


5、暑热暑湿自汗

暑季见遍体汗出,身热,心烦口渴,头晕胀痛等症状,是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,最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;暑多夹湿,湿浊中阻,暑热郁伏于内,热蒸湿动。热郁于内,暑热上蒸而遍体汗出。  


6、内热自汗

临床见汗出而蒸蒸发热,面赤烘热;或高热,汗出,口渴,脉洪大等症状,为胃肠有热,里热蒸腾,迫津外泄。《伤寒论》的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可见自汗出;阳明经证大汗出,阳明腑证手足戢然汗出。如《伤寒论》的182条“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”。若见汗出,面赤,心烦,口干,便秘,是由于内热熏蒸、阳盛阴虚、营阴不守、卫外不固,引起的阳盛阴虚自汗。若阵阵汗出,多见于头面、胸前或上身,汗出后自觉烦热,多因肝经郁热夹湿引起。若自汗出,心烦,失眠,为心经有火,内火熏蒸而致。  


7、瘀热自汗

临床见汗出,局部发热,或午后或夜间发热,肌肤甲错,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,是因瘀血内阻、郁而化热导致。  


8、瘀阻自汗

临床症见自汗,头晕,胸闷,恶心,呕吐痰涎等症状,为痰阻自汗,是因痰浊内阻、阳气不通而致  



百草养元止汗汤治疗多汗三大阶段

第一阶段:治疗以固汗止汗、健脾胃护肝,使病情发展得到控制;

第二阶段:治疗以补益气血、调节脏腑,使症状得到改善恢复;

第三阶段:治疗以化湿和营、解除多汗,平衡阴阳,巩固疗效,停药观察。百草养元止汗汤根据“固汗止汗,鞭辟入里”的原则,健脾胃护肝、解除多汗,针砭利弊,综合调理。


评论